急診科 顧慶熹
護理工作是重復、枯燥、乏味的,重復的工作性質使得我們變得焦躁、缺乏耐心,我們不僅呵護著病患的軀體健康,更要與他們的心理、精神、心靈打交道。在臨床工作中,我們每天都會面臨不同層次的患者及他們的家屬,無論于我們或者病人而言,主線故事都是哀傷的,敘事醫(yī)學的學習讓我懂得患者疾病的背后還有故事需要去解構,護士在關注患者身體情況的同時,要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、情結、感受、體驗,以將心比心的情懷去用心發(fā)現(xiàn)他們疾病背后的故事,再形成新的認識,現(xiàn)在未來相互遷移完成一場自身人文精神的升華,那我們的工作將變得更加有深度,醫(yī)學將更加有溫度。
醫(yī)療護理服務難免與生死相交,我現(xiàn)在工作于急診科,經常能遇見很多危重病人,當面對死亡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顯得那么蒼白無力、無所適從,死亡是無法改變的。我記得有一次上120,一天晚上接到一個老人暈倒的單子,這是一個老年公寓,當我們到達現(xiàn)場的時候患者已經沒有了心跳呼吸,家屬在一旁焦急地向我們求救,我和醫(yī)生立刻跑進去判斷大動脈搏動,確認沒有呼吸沒有心跳之后迅速開始心肺復蘇,胸外心臟按壓和簡易呼吸氣囊輔助呼吸,進行了二十幾分鐘之后心跳呼吸沒有恢復,醫(yī)生向家屬解釋患者已經死亡,但家屬不愿意接受這個事實,決定還是要送醫(yī)院進行搶救,于是立刻讓擔架師傅將患者抬上車,我和醫(yī)生在飛馳的救護車上繼續(xù)按壓,兩個膝蓋都撞得滿是青紫,慢慢地已經滿臉通紅,滿頭大汗,就這樣按了一路,終于到醫(yī)院了,下車的時候手臂已經酸的抬不起。救護車到醫(yī)院的時候,值班護士已經在急診科門口迎候了,隨后便進搶救室氣管插管、上呼吸機,醫(yī)護人員辛苦搶救了一個多小時后病人還是沒有醒過來,這時候家屬也坦然接受了事實。
當我們有了敘事精神面對死亡的終結,我們對它的態(tài)度是可自行選擇的,我曾經看到過那本書《追逐日光》,作者尤金.奧凱利成為了自己死亡的CEO,選擇死亡的過程不是等待而是做好準備的去迎接,精心選擇葬禮上的鮮花,和朋友、親人、愛人告別,他顛覆了所有人對死亡的認識,沒有太多的恐懼和壓抑,他成為一個楷模,他選擇有意識地構建了自己最后的生命,改變了人生。
我們身處知識大爆炸、變化節(jié)奏快的社會環(huán)境中,不僅需要強壯的身體,更需求心靈上的幸福,這需要我們不斷發(fā)掘對生活的渴望與好奇,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,找到與大環(huán)境自然相處的方式,探索自我認同與社會文化關系。最近非常喜歡《紅拂夜奔》中的一句話:“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,他還應擁有詩意的世界!蹦莻詩意的世界因個人差異的理解而看到的層次不一樣,于大環(huán)境而言提高人文關懷,于個體而言提高自我修養(yǎng),讓每個生命能被理解、尊重、善待,愿幸福滋養(yǎng)著生命靜待花開,我們不僅僅只有此生、此世。
學習敘事醫(yī)學,開展人文培訓,培訓人文情懷,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。